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日本政府这招确实很毒:浑水摸鱼要对中国动手!

    信息发布者:flylove无名
    2017-03-11 11:46:49    来源:战略网   转载

    据央视新闻报道,萨德系统的部分装备,前一日(3 月 6 日)已经通过军用运输机运抵驻韩美军乌山空军基地。韩国防部表示将尽快经过相应程序陆续将萨德系统部署在星州基地。

      3月6日晚,“萨德”系统部分装备运抵韩国。

      据悉,3 月 6 日抵达韩国的 " 萨德 " 系统装备包括两台发射架。韩国政府否认与正在进行的 " 鹞鹰 " 美韩大型军演相关,但是此前美韩军方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今年的 " 鹞鹰 " 以及 " 关键决心 " 军演中将会对 " 萨德 " 作战概念进行演习。

      萨德部分装备已抵韩另据日本NHK等媒体近期报道称,为加强应对朝鲜弹道导弹的能力,刚刚换了鹰派女长官的日本防卫省正加快引进美制“萨德”反导系统的步伐。在当前韩国政府坚持部署“萨德”的背景下,美日韩三国反导联盟日益成形。

    日本为啥着急引进“萨德” ?

      朝鲜导弹试验为日本提供了借口日本问题专家刘华表示:日本早有引入“萨德”的想法和计划,本次只是提前开始了时间表。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提前启动的原因在于“朝鲜的弹道导弹能力已对日本国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日本新防相稻田朋美(左二)资料图今年2月,日方称,朝鲜利用远程导弹技术发射的“光明星4号”卫星,就越过了冲绳附近海域;8月3日,朝鲜发射两枚中程导弹,其中一枚落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在日本人看来,这样的导弹射程几乎覆盖了日本全境。

      朝鲜导弹型号及射程,从左到右依次是“北极星”导弹、“芦洞”导弹、“舞水端”导弹、“大浦洞”1型、“大浦洞”2型和“大浦洞”3型导弹

    日本对萨德、对导弹防御系统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小泉纯一郎内阁就通过所谓的“日本版导弹防御计划”,决定引进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此后,几经修改补充,日本根据这一计划,已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导弹防御体系。

      2009年,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防卫省正内部讨论引进“萨德”事宜,但防卫省否认。此后,日本于2006年和2014年在本土部署了两处“萨德”系统同款的X波段雷达。从军事技术角度来说,日本考虑引入“萨德”系统,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内现有两层反导体系的漏洞,构建更为完善的三层反导体系。

      外交部此前回应“萨德”部署:一切后果由美韩承担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此前表示,中方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美韩承担。

      耿爽表示,美韩推进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中方反复强调,理解有关方维护自身安全的合理关切,但一国安全不应建立在损害别国安全的基础上。遗憾的是,韩方罔顾中方利益关切,执意配合美方加紧推进有关部署进程。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不满。

      “我要再次强调,中方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美韩承担。我们强烈敦促有关方停止相关部署进程,不要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耿爽说。

     送给中国啥机密了?日本逮捕3名对华出口人

      日本广岛、石川、爱知3县警方3月8日以“非法向中国出口碳纤制造设备,涉嫌违反日本《外汇法》(无证出口)”为由,逮捕了广岛县三原市某产业废弃物处理公司前社长松原宏行等3人。

      日本警方认为,碳素纤维可被转为军用,而被捕3人向中方出口的是生产碳素纤维不可或缺、有“不熔化炉”之称的装置炉体部分。

      日本共同社报道称,碳纤比铁轻,强度为后者的10倍。由于恐被用于在铀浓缩过程中使用的高性能离心机的零部件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日本对出口有着严格限制。制造设备的出口也需要日本政府的许可,据广岛县警方称,因无许可出口设备而遭逮捕的情况在日本尚属首次。

    碳纤维

      其他被捕人员是东京都中央区某机械制造公司社长东条宏文和神户市长田区某精密机械销售公司董事金一勋。嫌疑人均否认罪行,松原主张称:“出口的是用于陶瓷器的干燥炉零部件。”

      嫌疑人涉嫌合谋于2013年5月3日未经日本经济产业相许可,从神户港向中国出口一台制造碳纤所需的不熔化炉炉体。

      据广岛县警方介绍,炉体作为日本产的铁制品出口给一家上海的中国企业。未能确认是否被用于军事,但3县警方认为3名嫌疑人分工办理出口手续及零部件采购等,还将调查是否存在其他非法出口。

      报道称,围绕碳素纤维,日本兵库县警方曾于2015年5月以非法出口碳纤为由逮捕了该县某贸易公司相关人士等。

      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为了防止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高级技术流向海外,日本经济产业省将修订相关法规。计划在本届例行国会上提出《外汇法》修订草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碳纤维和半导体等技术销售给外国企业的话,最高将处以10亿日元的罚款。

    外资向日本企业出资的条件也将更加严格。报道说,由于技术泄露到中国等国家的忧虑不断加剧,此举在加强安保的同时,还有助于维持日本企业的竞争力。

      报道称,2007年雅马哈发动机欲向中国非法出口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无人直升机一事被曝光。

    碳纤维车身

      此外,川崎市的大型精密测量仪厂商向海外出口了可用于核开发的三维测量仪,还有很多日本企业向中国非法出口碳纤维。

      军事专家巡航者称,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纤维材料,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

    碳纤维产品

      其远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胜过钢铁,且兼顾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

     种种优点,使其成为目前当之无愧的万能材料,成为当前军民两用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深潜设备、高端车辆制造等众多的高新技术领域。

      由于技术落后,中国长期无法攻克高等级碳纤维这个难关,以前这一技术被西方少数国家垄断,美国和日本等国一向将高等级碳纤维列为禁运品,严禁技术与成品销住中国,甚至以前连碳纤维制成的钓鱼杆都禁止。

      目前日本高精尖产业所必须的稀土超过90%依赖中国的进口,这似乎意味着中国可以用稀土挟制住日本的经济。

      2010年中国就曾使用过这一招。但当时日本企业很快找到了替代品,通过技术开发降低了稀土的使用量,并增加了供应来源——从澳大利亚和美国进口。

      需求的减少使得稀土价格大跌,而这使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中国稀土生产企业蒙受巨大损失,许多工厂不得不停产,2011年中国的稀土产量比2006年时下降近一半。

    中国成功研制T800碳纤维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日前,媒体报道,一直被国外封锁垄断的T800碳纤维也在哈尔滨宣告实现了低成本国产化,其生产成本仅为国际价格的三分之一。在实现低端市场逐步替换国外产品的同时,在中高端市场上也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更可贵的是,根据相关单位的论文和测试结果,国产T800型碳纤维在性能上完全不输于日本东丽公司的同类产品,而在局部技术参数上更是具有一定优势。虽然今日中国碳纤维产业正处于发展期,但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有今天的成绩。

      自主研发遭遇困局,技术引进折戟沉沙

      1959年,日本发明了用聚丙烯腈为原丝加张力牵伸制造碳纤维的方法,西方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商业化,随后,由于碳纤维优良的特性,被运用于民用航空和军事用途。

      中国碳纤维研究始于60年代初,但由于当时国际环境恶劣,且西方对于碳纤维这样的军民两用技术对中国高度技术封锁,加上国内资源紧张,碳纤维的相关研究工作进展相对有限。

      直到1975年,在张爱萍将军的部署下,联合20多家研究所和企业共同攻关,终于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不过,这批产品也存在一定瑕疵,比如力学性能相对国外同类产品较为有限,成本上相对国外同类产品偏高等。

      在之后的几年里,国家累计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国防军工的需求。但是也存在很大一个问题——在产品质量无法于日本相比的同时,成本却大幅高于日本产品,而且技术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加上那个特殊年代对洋技术的无限顶礼膜拜,很多单位把希望寄托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某单位还承诺,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将给予资金支持。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巴统条约(巴黎统筹,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观察者网注)限制,国际上在技术方面处于第一梯队的大公司都不愿意向中国转让技术,而且即便是购买少量设备,也往往遭遇政治壁垒——上海碳素厂力图从美国引进设备的举措因美国国防部干涉无疾而终。

      因此,技术引进的对象只能从那些技术处于中下游且不够成熟的西方公司中选择。最终,位于吉林和北京的两家单位选择了英国RK公司,然而RK公司的技术虽然略高于国内,但在欧美日本却算不上先进水平。而且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RK公司在技术上是否有所保留,或者故意使坏,但从结果上看,很难不让人往阴谋论方面联想。

      两个项目共耗资900万美元左右,到1990年,吉林的那家单位的炭化炉始终无法正常运转;北京那家单位耗费了7年时间也未能成功,直到1993年“验收”,设备依旧无法正常运行。

      不得已,在2套引进设备均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最后只能当废铁卖了。技术引进的失败不仅耗费了大笔经费,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笔学费不可谓不高昂。而且因技术引进的失败,导致和日本的技术差距拉得更大了。

      总结经验教训攻克难关

      2000年,中国碳纤维研发正处于低谷,国内只有三家单位还在勉强支撑,而且也仅仅是小批量供货以满足国防军工的部分需要。

      就在危急存亡之秋,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先生提出要发展碳纤维,师昌绪先生表示:中国的材料科技工作者解决了国防需要的成千上万种新材料,碳纤维制备技术不能突破,是材料科技工作的重大失误……师昌绪当时已近80岁了,80岁以后完全可以少管点事,但他想抓一抓碳纤维,他认为碳纤维上不去,国防安全无保证,将死不瞑目。

      

    随后,成立了以师昌绪先生为组长的课题组(日常工作由李克健教授主持),负责聚丙稀腈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究。之后又联合多个部门和单位,多次召开会议,对过去的决策失误、研发力量分散、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做了讨论,并形成了四点共识:对碳纤维的重要性和技术难度缺乏正确估计;投资严重不足,使用严重不当;形不成国家攻关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李克健教授认为这几点共识虽然深度不够,但也大体反映了实际状况,再说过多的话,可能会影响队伍团结)。

      正是这些努力,不仅对避免重蹈覆辙意义重大,还对争取“十五”研究经费起到重要作用。之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碳纤维2个重点项目。2005年,碳纤维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为了推进碳纤维的研究,师昌绪先生提出要集中优势力量,打破门户之别,组织国家队,研制单位控制在2—3家,建立竞争机制等措施,这些举措不仅对集中力量攻坚有积极意义,也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多家瓜分,各行其事”的窘境。在积极自主研发的同时,也不放弃技术引进的机会,国内引进了相当于日本东丽碳纤维T300水平的生产线(毕竟T300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东西,21世纪才引进阻碍小),对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正是师昌绪等一批老一辈科学家的极力推动,和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年轻研究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量资金投入,以及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中国碳纤维产业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近年来,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碳纤维产量稳步增长,具体情况如下图。

      但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差距。目前,国际碳纤维市场的半壁江山被日本占据,在小丝束纤维产能上,日本企业占全球的49%,在大丝束碳纤维产能上,日本企业占全球产能的52%。

      不仅产能上有差距,在产品质量和使用用途上也有差距,目前国内还无法商业化量产可以匹敌东丽T1000的产品,在用途方面,国产碳纤维主要用于自行车、高尔夫球棒和钓鱼竿等体育休闲用品,而能够用于航天航空的碳纤维产品相对较少。

      国产T800可以替换东丽同类产品

      所谓T300、T800、T1000等称谓,其实是日本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型号,只是由于东丽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所以导致其型号在媒体的报道中,无形中演化成类似于某种强度的碳纤维标杆。从中其实也能看出日本企业在碳纤维领域的行业地位。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三星的14nm制造工艺虽然和Intel的14nm制造工艺同属于14nm,但采用三星工艺加工出来的芯片在性能、功耗等方面与Intel的相比却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国产的T800和日本东丽的T800也存在类似同属T800,但产品性能却逊色不少的情况么?

      一篇由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技术人员共同署名发表的论文对国产T800碳纤维和日本东丽T800碳纤维做了非常详细的测试。

      在测试中,研究人员采用日本Hitachi公司生产的S4800N型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并计算纤维直径。采用美国Veeco公司生产的D3000型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表面粗糙度。采用英国Kratos公司生产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碳纤维的表面成分。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微脱黏试验机,测试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采用美国Instron公司生产的5982型材料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室温干态力学性能。测试表明:

      在表面物理态上,相对于东丽T800H碳纤维,国产T800碳纤维的表面较为粗糙,沿纤维轴向分布着更密集的沟槽,且沟槽的深度也较深,这种形貌特征有利于提高国产T800碳纤维与基体树脂的机械啮合作用,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由于国产T800碳纤维的氧碳原子比约为T800碳纤维约为31.2%,约为东丽T800H碳纤维的2倍,因此,国产T800碳纤维能够通过化学键合或分子间作用力与基体树脂形成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加上之前提到的在表面物理态上的差异,使得国产T800碳纤维与HT-280树脂能形成更好的界面黏结。

      而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东丽T800H碳纤维与HT-280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约为92MPa,国产T800碳纤维与HT-280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约为117MPa,后者较前者高约27%。

      在力学性能方面,国产T800/HT-280复合材料的0°拉伸、90°拉伸、弯曲、面内剪切和层间剪切等力学性能均普遍高于东丽T800/HT-280复合材料。其中,90°拉伸强度高约25%,面内剪切强度、弯曲强度高约12%、层间剪切强度高约7%。

      一篇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论文也证明:国产T800碳纤维拉伸强度平均值5.63GPa(东丽T800为5.49GPa),弹性模量平均值292GPa,断裂伸长率平均值1.9%,与东丽公司T800碳纤维产品一致,表明国产碳纤维力学性能完全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且各项指标Cv值均较低,稳定性较好。国产T800碳纤维12K产品的元素成分和表面活性与东丽T800碳纤维12K产品比较一致。国产T800碳纤维整体可媲美日本东丽T800产品,完全可以取代国外同类产品加以推广应用。

      结语

      目前,日本是高档碳纤维材料的主要生产国,日本东丽公司的T800系列碳纤维,是唯一被美国FAA批准用于波音777关键飞行部件的碳纤维,航空工业中碳纤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施行T800系列碳纤维禁运,以阻止中国以此提高军用飞机性能以及在国际航空航天材料中获得竞争力。2013年有中国商人在美国被控告非法采购T800系列碳纤维。

      必须指出的是,过去国内虽然能做出与国外媲美的产品,但在成本上往往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而据哈尔滨人民政府网站1月16日报道,天顺化工将规模化生产的T800级碳纤维的成本,控制到国际价格的三分之一,仅为350元/公斤,这实现在技术上能与国外同类产品争锋的同时,在定价上也占据主动,这对国产T800碳纤维的产业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就尤为关键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